桂林辣椒酱,以其味鲜可口,香辣醇厚,回味久长,风味独特而列为桂林三宝之一。不过,桂林辣椒酱的制作并不神秘,将当地盛产的天辣椒、香蒜和豆豉制作辣椒酱是桂林人居家过日子必须具备的本领。因为桂林冬季寒冷潮湿,在此久居,易感脏腑沉寒氤冷,食欲不振,而辣椒是辛热增津之物,大蒜亦辛温解毒,豆豉则解表除寒,三者合而食之,起到开胃消食、解毒散寒的作用。
桂林辣椒酱的制作是极讲究的,辣椒一定要用个大、鲜红、味辣的天辣椒,选出的辣椒要洗净,去蒂、晾干,配上去皮的蒜瓣,加上豆豉精盐,剁碎,末了,一定别忘了拌上适量的高度三花酒。而后装坛封缸十天半月,让辣椒、蒜瓣、豆豉三味合一,再分瓶包装。
从古至今,桂林人制作辣椒酱,自制自食相当普遍,不同之处只是添加的配料不同罢了,或偏咸、或偏淡,也有掺刀豆干和生姜干的,亦有油泡或带酸味的。直到民国初年,酱料制品厂(作坊)才在桂林陆续出现,创出了“福隆圩豆豉”一条街,厂家有汤万泰、祐安栈、钟厚隆、国兴顺、陈剑记等,每户请工人十人以上,厂房晒坪占地三千平方米左右,其产品主要有豆豉、酱油、辣椒酱、食醋、三花酒等。当时,福隆圩是桂林农产品集散地之一,鲜椒与大蒜的上市季节,货源充沛,厂家收购原料方便,所以在福隆圩设酱料制品厂,有产、供、销的优势。
旧时交通不便,外销只有走水路,销量受到限制,为便于运输,钟厚隆厂又创制了辣椒饼,以辣椒酱做成饼烘干,每个二寸大小,携带十分方便,很受欢迎。
抗战时期,桂林人口从原来的几万骤增至五六十万人,号称“小香港”,桂林辣椒酱的销量也随之大增,从江浙一带迁来的企业也先后在桂林开设了万康酱园、上海大通酱园、上海酱园、老同兴酱园等四家。那时每日约有二十余人挑担串巷,沿街叫卖。
解放后,1955年公私合营,先后有钟厚隆、国兴顺、汤新泰等九家私人酱料厂(作坊)联合组建了桂林酱料厂。多年来这家工厂生产的花桥牌桂林辣椒酱曾多次荣获广西和国家级的奖项,同时也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被列为桂林三宝之一。